收藏本页 | 设为主页 | 随便看看 | 手机版
42

玩具批发市场

汕头澄海玩具批发市场

产品分类
站内搜索
 
友情链接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“手握手”到“心连心”
新闻中心
“手握手”到“心连心”
发布时间:2021-05-28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2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  180米≈20公里——环元荡贯通桥宛如飞舞的“同心结”,将上海金泽镇与江苏吴江的车程缩短了半个小时。
 
  交通互联、产业共融、生态共治、民生共享……以全国4%面积创造约1/4经济总量,长三角一体化破壁除障、抽丁拔楔,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。
 
  沪苏浙皖,三省一市携手共筑中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,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。
 
  共谋“一盘棋”,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
 
  在上海造一辆汽车,到哪里可以将零部件采购齐全?答案是无锡。“具备所有零部件配套,却没有发展备受追捧的乘用车整车制造,正是无锡对自身土地等资源禀赋认真研究后有意而为。”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说。
 
  “链”接长三角,共谋一体化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,长三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,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统筹布局生产力。
 
  地处皖苏交界,来安县是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,仅中车浦镇车辆厂在这里就有100多家配套企业。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学荣说,企业有一半员工是每天往返的“跨省上班族”。
 
  2月,惠及苏皖9个设区市3500万人的《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》获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,两省协作共进开启新篇章。
 
 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。在江苏徐州孵化半导体封测项目,在浙江嘉善建设先进封装生产线……华进半导体总经理肖克说,公司累计衍生孵化9家企业,有7家在长三角,研发的新技术能很快实现上下游贯通。
 
  增强高质量供给,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。玩具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款商品,仿佛“永不落幕”的进博会——在上海西郊的虹桥商务区,正准备打造10个百亿级进口商品集散中心,形成1个千亿级国际贸易总部集聚区。
 
  联合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,携手打造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联盟,合力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……聚焦“引领国内大循环核心引擎、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”,长三角蹄疾步稳。
 
  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、长三角区域合作办主任华源表示,得益于一体化深入推进,长三角经济显示出强大稳定性和韧性。一季度,长三角GDP增长18.9%,两年平均增长6.1%,分别快于全国0.6和1.1个百分点,对全国GDP增长贡献率达25.1%。
 
  “区域城市优势互补,资源日益优化配置,长三角正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,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。”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、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说。
 
  下好“先手棋”,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
 
  江南意象、水乡基因、蓝色珠链…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,约35平方公里的“水乡客厅”,地跨沪苏浙的金泽、黎里、西塘玩具、姚庄四镇,将致力塑造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。
 
  不破行政隶属,打破行政边界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,一年多来,示范区探索形成32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,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蓝图管全域”,生态环境保护标准、监测和执法“三统一”,同时形成了一批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。
 
  “从‘你就是你,我就是我’到‘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’,再到‘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’。”苏州汾湖高新区总规划师袁钦介绍,未来汾湖中心城区将与水乡客厅在空间、功能上相互融合。
 
  勇当改革创新开路先锋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、开放程度最高、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,长三角不断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。
 
  被称为“水质对赌”的国内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,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轮试点。如今,新安江已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。
 
  “新安江模式”正逐步扩展到长三角全域。在天目湖上下游,江苏溧阳与安徽郎溪、广德达成生态补偿机制。“天目湖水质已经转好,整体达到II类水质。”溧阳市天目湖镇党工委副书记杨育美说。推进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一体化,三省一市协同监管生态环境、查处环境违法行为。
 
  锚定科技创新共同体,提升策源能力。玩具深化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“两心同创”,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,力争到2025年形成现代化、国际化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。
 
  自贸试验区联动建设,做优服务功能。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5月成立,做强做优贸易便利化、投资便利化、金融创新等十大服务功能。
 
  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号角响起,玩具拥有全链条创新资源的长三角再次率先探路。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19日正式揭牌,着力打造长三角零碳技术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,计划2025年底前引进千家零碳领域科技企业、新增从业人员超万人。